在10月17日舉辦的2023中國國際新型儲能發展峰會上,我國新型儲能產業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國內儲能電池出貨量占全球出貨量的93%,繼續擔任儲能賽道的領跑者。
儲能產業一路發展壯大,隨之而來的是儲能體系如何設計、如何融入電網、技術路線如何與市場需求匹配等一系列問題。本次峰會上,多位院士與上市公司高管圍繞上述問題展開討論,雖然鋰離子電池仍是新型儲能的主流,但是長時儲能或是液流電池的應用“舞臺”,更有院士認為固體電池無法擔當儲能重任、液體才是人類最佳的能源載體。
進一步來看,在占新型儲能市場約90%的鋰離子儲能領域,當下“價格戰”十分激烈,似有此前動力電池“混戰”的苗頭。參會人士建議加快完善新型儲能行業標準,淘汰報價過低的潛在劣質產品,助推產業更好發展。
儲能必要性凸顯
體系設計引“百家爭鳴”
在峰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天壽表示,按照碳中和狀態下太陽能、風能為社會貢獻約60%的能源計算,需要風光裝機約50億千瓦。由于風、光發電不穩定,需要按照20%至30%的比例配儲,那么需要儲能裝機10億千瓦至25億千瓦,這一規模已然超過目前煤電裝機總量,儲能產業年產值將超過萬億元。
除了關注到儲能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支撐作用之外,與會嘉賓也關注到,儲能體系在底層方面還有一些未確定的重要議題。
例如,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及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認為,大規模用固體電池作為儲能方式不可行。在其看來,從宏觀的視角、科學的態度來看,未來大規模的電池儲能方式必須和核電的成本競爭,GW級的儲能方式需要整個電力行業去思考。現在的電池儲電相當于“長江水拿幾個塑料桶去儲”,一定要有量的概念,整體的價格成本分析有無窮多的假設,需要專業分析。除了短時儲能還要考慮長時儲能,液體是最佳的能源載體也是最佳的儲能載體。
會上,還有多位院士提出自身看好的儲能技術。趙天壽院士介紹了儲能產業在長時儲能方面的空缺,并認為以全釩液流電池為代表的液流電池體系將是長時儲能的優良解決方案。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則基于我國不同氣候環境及太空等惡劣條件對寬溫域電池的需求,介紹了寬溫域鋁基儲能電池的研發進展。
眾多技術路線中
儲能產業將選擇哪條路?
對此,南都電源總工程師相佳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未來儲能技術路線選擇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應用場景和經濟性。
她表示,目前儲能應用場景主要為1至4小時儲能。在這個市場,短期內預計還是以電化學儲能為主導,未來隨著可再生能源比重越來越大,儲能時長需求會向長時拓展,液流電池、儲熱等比較適合長時儲能的技術路線有望得到發展。
從經濟性上考慮,目前除了抽水蓄能之外,鋰電儲能的成本比較有競爭力。未來如果液流電池能夠實現有效降本,市場空間預計也較大。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劉寶生稱:“應合理規劃布局產業鏈供應鏈,吸取動力電池產業的經驗教訓,尤其要警惕資本過熱導致低端產能盲目擴張。”
end
中鈉儲能
中鈉儲能技術有限公司是以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企業團隊由新能源行業專家、上市公司CEO和制造業資深企業家及知名投資人聯合成立。公司通過整合行業優勢資源,產學研結合,為全球新能源應用提供一流解決方案和服務。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僅供傳播資訊、學習參考,尊重原創,重在分享。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原作者辛苦創作。如來源標注有誤或涉及作品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或來源媒體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更正。
原文始發于微信公眾號(中鈉儲能技術有限公司):院士“獻策”新型儲能發展 液流電池或是未來主流